索引號 : 76413130X/2018-00195 文 號 : 無
主題分類: 其他 發文單位: 無
名 稱: 市商務局2016年度改革工作總結 發布日期: 2016年12月30日
有效性: 有效 發文日期: 2016-12-30 11:07:00
今年以來,我們結合現代服務業改革創新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和學習借鑒中國(上海)自貿區可復制推廣的經驗開展先行先試兩個專項改革任務,調整了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制定并下發了《2016年咸寧市現代服務業改 革創新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確全年改革任務,落實責任到各成員單位,建立健全了領導小組聯系會議制度。采取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匯報、上門檢查等形式對各成員單位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督辦,確保了各項任務的有效落實。
一、有關工作任務落實情況
1、創新外商投資審批管理模式。一是探索推行外商投資“備案+審批”管理模式。對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非實質性變更實行備案制。創新外商投資審批方式,簡化申報程序,對外商投資項目實行“容缺預審”和“要件審核”,“線上預審”和“線下終審”相結合的審批模式,今年,對我市1家外資企業審批非要件缺失,由企業簽訂補齊差件承諾書,審批通過后于規定時間內補齊資料。二是改革外商投資企業聯合年檢制度,實施外商投資企業年度經營狀況聯合申報信息公示制。通過信息申報及共享公示系統填報上一年度的年度報告,并向社會公示。三是開辟重點項目審批快速通道,預約上門服務、現場辦公,提高項目審批效率。1-11月份,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家,引進合同外資804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998萬美元,同比增長8.1%。
2、促進辦稅便利化。一是在全省率先實行國地稅合作“515”模式,即國稅、地稅在5個領域共18個項目開展涉稅管理合作,聯合制定下發了《關于開展國地稅“一窗式”聯合辦稅服務模式專項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和《各縣市區試點工作任務分解與時間進度安排表》,推行國稅、地稅辦稅服務廳互派人員、互設窗口,截至目前,全市8個辦稅廳,有3個實行國地稅“互設窗口”聯合辦稅,5個實行“共駐政務中心”聯合辦稅,國地稅共互設窗口18個。截至10月底,國地稅聯合辦稅窗口國稅派駐人員辦理稅務登記、納稅申報、普票代開、發票發售等業務594筆,地稅派駐人員辦理車船稅、個人所得稅征收和報驗登記等業務35筆。二是打造一體化的辦稅服務智能化管理平臺,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全市國稅系統單筆業務平均辦理時間由13分鐘提速至5分鐘,業務按時辦結率由80.74%提高至94.28%,納稅人辦稅滿意率由96.13%提高至99.13%。地稅系統在“金稅三期”上線后平均單筆業務由上線前的8分鐘提升到4分鐘,業務即時辦結率98%,納稅人滿意度達99%。國、地稅推廣代開發票代征“一稅兩費”工作,截至10月底,國稅代征337萬元,地稅代征179.8萬元。三是分批推出稅收執法權力清單,落實稅務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制度。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簡化、規范稅務行政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限。積極推進辦稅事項省內通辦,國地稅部門委托郵政代開代征普通發票暨網上申領工作,優化納稅服務,便利納稅人辦稅。
3、提升貿易服務水平。一是提升外貿服務水平。聯合國稅、外管、商檢、銀行開展調查研究,幫助進出口企業溝通和協調出口商檢、報關、退稅、外匯核銷、銀行信貸等方面遇到的矛盾與問題,為出口企業提供出口直通車服務。協調武漢東湖海關對我市企業錯誤使用進口設備的處罰,對企業進行批評教育,給予最低限度的處罰,為企業減少了損失。為參加香港咸寧周活動的30多家企業60多個產品提供“保姆式”服務,全程協助辦理出口檢驗檢疫等相關手續。二是實行出口企業分類管理。對出口退(免)稅企業進行了分類,并實行分類管理。取消一類企業單證審核,對于二類企業只抽取不低于20%比例進行人工審核,三類企業可以抽取不低于60%比例進行人工審核,僅僅對四類企業進行逐筆單證審核。2016年5月,對257戶出口退(免)稅企業進行了分類評定。2016年9月,全市又根據新的《出口退(免)稅分類管理辦法》對出口企業分類進行了調整,實行限時退稅,對一類企業5個工作日辦結,二類企業10個工作日辦結,三類企業15個工作日辦結,四類企業20個工作日辦結。三是配合做好關檢合作“三個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推進“單一窗口”建設,全面推進“一站式作業”,推行“聯合查驗、一次放行”等通關新模式。
4、謀劃現代服務業發展。組織推動全市服務業“十三五”規劃、商業網點規劃以及國內貿易流通發展、市場體系建設、電子商務發展等各項規劃的編制,以規劃引領發展。重點推進通城縣、咸安區兩個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赤壁三國文化旅游聚集園區、嘉魚(潘灣)鄂南沿江物流集聚園區、咸寧溫泉生態旅游新城三個省級現代服務業示范區工作。一是通城發展農村電商初顯成效。占地2000平方米的“農村淘寶”縣級服務中心和“菜鳥倉儲物流中心”正式運營,建成“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60家,覆蓋率居全省第一位,截至10月底,共成交9.9萬單,實現交易額15.9億元,居全省第六位。二是咸安區積極發展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較大規模的物流企業30余家,其中安欣物流名列湖北省物流企業20強,咸安臨港綜合物流中心項目建設已經啟動。咸安機電、苧麻紡織、生物醫藥、工業防腐、森工建材等4個支柱產業先后建立了國家、省、市級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品檢測檢驗中心、新技術新工藝推廣中心和培訓中心等各類生產性服務平臺60余個,建立博士后研發基地3個,申報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個,鑒定登記省級科技成果5項,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1.05億元。三是鄂南沿江物流聚集園區快速發展。組織召開了武昌南·嘉泰化工城專題推介會,項目涵蓋物流、科技、文化、商貿、研發與設計等領域。織了第四屆服務業人才專場招聘會,為服務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建立完善物流園區工作機制,為工業設計園成功爭取到市級優秀集聚區稱號。四是推進赤壁三國文化旅游聚集園區建設。組建了赤壁三國文化旅游聚集園區籌備委員會,成立三國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成功申報省級文化旅游試驗區,程偉湖北省政府批準設立的全省第一個文化旅游試驗區。穩步推進旅游項目落戶,風情赤壁度假區項目已完工。五是推進咸寧溫泉生態旅游新城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香泉映月(《嫦娥》實景劇、天香小鎮)、潛山古寺、溫泉歡樂世界、冰雪王國、奮達陽光城等重點項目已落地。
5、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今年來,通山、赤壁黨委、政府領導非常重點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工作,多次組織相關領導、電商專家研究部署。一是出臺了促進電商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獎勵扶持辦法。成立了工作專班,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各鄉鎮、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并納入黨委、政府考核體系。二是開展人才培訓,整合人社、商務、扶貧、民政、婦聯、殘聯等部門培訓資金,實施農村電商培訓計劃。其中通山培訓50余期,培訓5000余人。積極開展與阿里、咸寧職院合作,創新培育電商人才新模式。三是夯實平臺。著力建設線上交易平臺、一體化倉儲物流平臺和公共服務共享平臺以及電商創業創新基地、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電商培訓中心、電商產業孵化中心、一體化倉儲中心。四是重點推進阿里村級服務點建設。依托阿里村級服務點開展代購、代繳業務,讓村民享受到購買農耕物資、家電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學生用品用具等,代繳水電煤、通訊費、代訂火車票等便捷服務。
截至目前,通山現有各類電商企業、網店500余家,年網上交易達3億余元。每月上行100余萬單、下行30余萬單,招募農村合伙人71人、推廣員300余人,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101個,帶動3000余人創業。在今年8月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績效考核中,通山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工作績效考評總分85.5分,在湖北省位列第一。赤壁市現有各類電商企業、網店400多家,年網上交易達15億元,帶動6000余人就業,農村淘寶網點已開設52家,每日上下行單量達到1300單左右,村均營業額處于全省前列,村淘合伙人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部分店主月純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另外,通山創立殘疾人創業基地,發展殘疾人為農村淘寶合伙人、京東推廣員,免費為殘疾人電商創業設備和培訓,并提供金融支持,培育出了陳志昂、成衛衛、徐大鳳等一批殘疾人電商創業典型。
6、著力降低物流成本。一是整合聯合交通、郵政、供銷、商務等單位資源,首創“農村物流三級配送體系”,推動省商務廳物流標準化試點企業湖北康華智慧物流園發展有限公司,建設1個市(縣)級倉儲配送運營中心,10個鎮級物流服務站,140個村級物流服務點的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其農村物流三級配送體系建設經驗被受到交通部、商務部的全面肯定與中國交通報、中國商務報、湖北省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高度贊揚,并被交通運輸部作為全國27個農村物流發展的典型案例即將在全國推廣。二是在赤壁探索交郵融合新模式。設立赤壁市郵政業發展中心,專設郵政業務監管股,與赤壁市交通物流發展局合署辦公,促進縣域郵政市場更加規范有序、安全平穩,為打破物流領域行業體制機制障礙邁出了一大步。三是積極推進物流園區項目建設。各湖北嘉安綜合物流園區、赤壁康華物流園、崇陽現代物流產業園、咸寧泉都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投資進展順利,截至11月底,累計已完成投資共10580萬元,占年度計劃總投資額的81.51%。